公共政策和服务应主动“适老”

2020-08-26 来源:健康报 阅读数:236162

    □吴睿鸫(职员)
  近日,在大连地铁站,一位老人因为没有出示健康码,坐地铁受到阻拦。事情不复杂,却上了热搜。一边是严格执行防疫规定的工作人员,一边是搞不定健康码却执意进站的老人。究竟谁占理?数字防控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让一些老人急得团团转。
  疫情期间,类似事件在各地不断上演。今年3月,江苏镇江某公交车上几位老人用老年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被赶下车的相关报道引发热议。今年6月,一段大爷不出示健康宝也不戴口罩、硬闯北京天坛公园的视频刷了屏。
  这些事件的发生,表面看是技术不亲民,或是沟通出现了问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职能部门在对待民生利益上考虑不周,没有俯下身子进行实地调研就出台政策。加上公共服务缺乏应急预案与相应配套措施,出现类似问题在所难免。
  除了健康码之外,老年人在生活中还面临很多“不友好”。比如,医院不能现场挂号了,火车站买不到票了,商店不收现金了,招手打不到出租车了。有人告诉他们要下载App进行网上挂号、买票、打车和支付,但是什么是App,如何下载,下载了怎么用,很难有人能耐心解答,并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社会越是文明进步,越是应该关照弱势群体的利益。2020年,我国有老年人口约2.5亿,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因为难以融入数字社会,成为“脱网一族”。公共政策决策者、公共服务提供者不能对此熟视无睹,甚至心安理得地将老年人排除在政策和服务之外。为了让老年人不掉队,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应主动“适老”。我们多想一点,老年人就会便捷一点,也更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善意。

分享到:
0